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保法)。該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而從2013年9月份至今,國務院和環境保護部陸續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等加強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這些新出臺的環保法律法規、嚴控排放標準政策將對中國鋼鐵工業未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可以說,綠色創新的‘進行曲’正在鋼鐵環保陣地上奏響。”
日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展與科技環保部副主任黃導接受記者專訪時嚴肅地說。
排污企業聞“楚歌”
新環保法第十六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黃導表示:“新環保法是一部‘長牙齒’的法律,是一部能對民怨極大的污染現象打出‘硬拳頭’的法律。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適用行政拘留。對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新增‘按日計罰’的制度,罰款數額上不封頂,將倒逼違法企業迅速糾正污染行為,震懾日益猖獗的環境違法行為。”
新環保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鋼鐵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鋼鐵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鋼鐵工業污染物國家排放標準正是在這樣的法律精神下制定的。
據黃導介紹,鋼鐵工業污染物系列排放標準由環保部2012年6月15日批準,2012年6月27日發布,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標準涉及鋼鐵與焦化生產7個主要生產工序,其中水污染控制項目28項,大氣污染物控制項目19項……而自2015年1月1日開始,所有鋼鐵企業要按標準中新建企業排放限值執行。
“一些企業現有的環保設施較為落后,設備本身無法達到新標準要求,需要進行改造或增加環保設施。一些企業現有環保設施因技術、質量、運行成本、管理不善等原因不能正常運行,與主體工藝設備同步運行率較低,致使其污染物排放不能達標。2013年,環保部對華北地區298家鋼鐵企業進行了全面排查,發現70%以上的鋼鐵企業存在超標排污的問題。”黃導對部分企業的環保設施能否穩定運行并達標表示擔憂,“這些企業應該已經聽到了環保陣地上的‘楚歌’。”
此外,地方制定的排污費征收地方標準也在釋放強化環保約束的信號。天津市的地方標準是: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費征收標準作出調整,收費標準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后3項比原來提高10倍左右。據了解,天津市新的排污費征收標準為:二氧化硫每千克為6.30元(調整前為1.26元),氮氧化物每千克為8.50元(調整前為0.63元),化學需氧量每千克為7.50元(調整前為0.7元),氨氮每千克為9.50元(調整前為0.88元)。
“根據環保部門有效性審核的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天津市對4種主要污染物實行差別化階梯式收費。排污收費污染物排放濃度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按收費標準加1倍計收排污費。”黃導說。
環保技改投資知多少
環保的硬性約束對于重化工業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目前,有不少地區的環境污染呈現污染源多樣化、污染范圍擴大化、污染影響持久化,并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些區域內的重化工業企業的廣泛質疑。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公眾將鋼鐵產業看作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行業代表。鋼鐵行業與企業忍辱負重,直面負面解讀與誤解,勇于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下達的愈加嚴格的資源能源節約和污染物排放減排任務與指標。
但是,近年來,在鋼鐵行業整體微利甚至虧損的情況下,鋼鐵行業煙塵、粉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也在大幅提升。同時,新增的氮氧化物、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對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十二五”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地區的企業來說,其潛在的技改要求意味著規模巨大的投資,這對于經營壓力較大的鋼鐵企業是一個考驗。
談到環保的資金投入時,黃導算了一筆賬:“要達到全面符合排放標準及要求,對鋼鐵全流程全系統僅大氣污染治理技改工程投資初步框算,就是一組令人咂舌的數據。燒結煙氣全面凈化約300億元,高爐系統煙氣全面達標約150億元,煉鋼系統大氣治理全面升級約120億元,焦化煙氣系統全面達標至少約100億元,軋鋼系統爐窯的煙氣控制完善約30億元,總計超過700億元投資。”
黃導舉例說明:“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要求實施多種大氣污染物綜合控制,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減排力度。以燒結脫硫為例。根據調研,鋼鐵企業燒結礦脫硫成本為5元/噸~14元/噸不等,脫除二氧化硫的成本為2000元/噸~5000元/噸。官方數據顯示,到2014年底,鋼鐵行業將有574臺燒結機可配備燒結脫硫設施,而調研數據顯示超過600臺。但是,燒結脫硫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建成但不達標或不運營而造成環境污染的風險仍然存在。”
“近年來,鋼鐵行業長期處于虧損邊緣,很多企業都在呼吁,國家應針對燒結脫硫出臺有關類似脫硫電價的專項支持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上難度很大。”黃導表示,從環保法規對鋼鐵發展的長期影響看,鋼鐵行業為環境治理攻堅,加強源頭防控、全程管控和綜合治理所將采用的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工程設施的投資建設及運行,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環境保護已成為主動或被動影響鋼鐵企業競爭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強節能環保,已成為加快企業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的驅動力,追趕與跨越并重。
打響綠色創新戰役
“鋼鐵工業是少數幾個可以帶動工業生態園區建設的重化工業之一,要充分發揮鋼鐵工業材料制造功能、能源轉換功能、社會廢棄物消納處理功能,以實現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黃導表示。
首先,要加大淘汰落后力度,通過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主要的內容有:裝備升級、源頭治理、淘汰落后、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和提高能源效率等。同時,加強先進流程技術創新。要將該創新定位于適合中國能源資源特點,突破資源能源瓶頸,提供綠色鋼鐵產品和工藝。要以新一代先進鋼鐵流程為基礎,以清潔生產為目標,高效低耗地生產高性能、高質量的鋼材,并取得重大工藝技術突破。因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重點支持適合中國能源資源特點、突破資源能源“瓶頸”的低碳技術,研發生產全生命周期理念下的綠色產品,運用信息化技術研發推廣主工藝專家智能控制系統。
其次,要集成優化技術創新。鋼鐵綠色制造與節能環保密不可分,需向縱深化、系統化發展。完善節能環保綜合技術開發、一體化設計、創新應用,將能源高效合理利用與污染防治技術相融合。充分發揮鋼鐵工業的能源轉換功能,創新應用煤氣重整、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技術,減少鋼鐵生產全過程的炭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繼續優化升級能源管控中心,以信息化手段建設能源環保一體化監控及管理系統。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重點支持節能環保的難點技術和保證先進節能環保標準的清潔生產技術。
最后,要加強資源循環的高效創新。要定位于加強鋼鐵與多產業間的協作與銜接,將資源進一步高效利用,突破技術、利益等“瓶頸”和障礙,構建跨界綠色產業鏈。例如,構建余熱資源周邊社區商業化利用綠色產業鏈、以鋼鐵副產煤氣為代表的化工產業高效利用產業鏈、各類生產及生活廢水梯級高效資源化利用綠色產業鏈、固廢資源產業互為原料高效利用綠色產業鏈等。加強資源循環的高效創新,一方面,要以綠色發展為指導,多產業協同合作,將各類資源合理鏈接高效利用好,將廠區及周邊社區廢棄物消納處理好,實現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二次能源和資源循環利用效率,與供熱企業合作,擴大余熱利用范圍;與電力企業合作,開展“共同火力”發電;副產煤氣的資源化高效利用;與建材企業合作,提高冶金渣利用附加值等。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重點支持鋼鐵企業與其他產業協同開發綠色能源及資源利用技術等。

蘇公網安備 32020602000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