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熱裝溫度和熱裝比
提高熱裝溫度和熱裝比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倍受關注。目前我國平均熱裝溫度為500~600℃,最高可達900℃;平均熱裝比為40%,先進生產線達到75%以上。日本鋼管福山廠1780mm熱帶軋機熱裝率為65%,直接軋制率為30%,熱裝溫度達到1000℃;住友鹿島廠1780mm熱帶軋機直接軋制率為57%,熱裝溫度大于850℃,熱裝率為28%。今后我國應提高連鑄坯650℃以上的熱裝比,力爭節能25%~35%。
2先進加熱爐各加熱技術
先進加熱技術包括蓄熱式加熱、燃燒自動控制、低熱值燃料的燃燒、低氧化或無氧化加熱技術等。據統計,我國約有330多座軋鋼加熱爐采用了蓄熱式燃燒技術,節能效果能達到20%~35%。通過優化燃燒,還可進一步降低能耗。這需要在采用低熱值燃料方面開展工作,增加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的應用。
實現氣氛控制的低氧化加熱技術和氣體保護的無氧化加熱技術為,是降低氧化燒損、提高成材率的重要措施。該項技術甚至還能免去酸洗工序。目前,軋鋼加熱工序產生的氧化皮為3~3.5kg/t,全國一年因此的損耗估計約150萬t鋼材(約75億元人民幣);據歐洲學者計算,酸洗成本為15~20歐元/t,若能借其減少酸洗和酸的消耗,對保護環境,減少廢酸再生處理壓力等有明顯作用。
3低溫軋制與軋制潤滑技術
國內有高線廠家采用了低溫軋制工藝,其平均出爐溫度已達到時950℃,最低已降至910℃,有的新建高線第1架軋機的功率已按850℃開軋溫度來設計制造。低溫軋制的總能耗比常規軋制降低約10%~15%。據日本鹿島制鐵所熱軋廠的統計,降低鋼坯出爐8℃,將節能4.2kJ/t,節能效果為0.057%。但低溫軋制對鋼坯加熱溫度的均勻性要求嚴格,130~150mm方坯的全長溫差應不大于20~25℃。
軋制潤滑技術可降低軋制力10%~30%,降低電耗5%~10%、減少氧化鐵皮約1kg/t,從而可提高成材率0.5%~1.0%,還可降低酸洗的酸耗約0.3~1.0kg/t。國內多家軋鋼廠成功應用于不銹鋼和電工鋼的生產,效果良好。今后在大力推廣軋制潤滑的同時,應加強對環保型軋制潤滑介質、高效潤滑技術和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
4控軋控冷技術及其裝備
控軋控冷技術是節能節材、高性能產品研發和生產中不可或缺的手段。DP鋼、TRIP鋼、TWIP鋼、CP鋼、AHSS鋼、UHSS鋼、高級別管線鋼、建筑結構用鋼、超細晶粒鋼、免熱處理鋼等代表性的先進鋼鐵材料均采用控軋控冷技術生產。
控軋控冷技術除以物理冶金學學科的新發展為其技術基礎外,還得益于新技術裝備的研發,如可實現低溫、大壓下的強力軋機、超緊湊布置軋機、超快速冷卻(Ultra Fast Cooling)、超級-在線加速冷卻(Super-OLAC)裝置、減定徑機裝備等。今后控軋控冷技術的發展將更強烈地依賴新型技術裝備的研發。這是控軋控冷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需引起重視。
5先進檢測、控制與電子實驗技術
軋鋼過程檢測技術的全過程、多目標、精確、實時快速的特點日漸突出。不僅實現了對軋鋼全過程各種主要工藝參數的實時測量、記錄與監控,還涵蓋了對軋件開關、尺寸、表面狀態(質量)、軋輥表面狀態、設備磨損狀況等的測量與監控,為實現軋制全過程的控制和生產線的順利運行提供了基本依據。檢測技術所需的測量儀表更新換代迅速,不再贅述。但我國在先進檢測技術和相關儀表的研發方面與國際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相當部分的高水平檢測儀表還需進口。
根據檢測數據進行建模、算法、控制策略、控制手段和預報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近年來,我國軋鋼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有了不少成績。取得原創性的成果是今后的重點。
據歐洲方面估計,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全過程參數控制可以降低成本15%~20%。在國內外競爭激烈、鋼材出口受阻的形勢下,借助先進檢測與控制技術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更為重要。
與先進檢測與控制技術相關的是先進研發技術和手段,包括物理冶金、力學冶金的模擬研究技術與手段,還包括在此基礎上的建模、算法、控制策略、控制手段和預報技術。實質上,就是建立新概念的、廣義的電子實驗室。電子實驗室在軋鋼、新材料研發中的必要性、實用性已經為人們所接受,是軋鋼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6產品的應用技術(包括鋼材的深加工)和產業鏈的建設
產品應用技術研發的重要性無需贅述。目前突出的問題是鋼鐵行業在解決資源環境問題而向市場提供的新型產品需要用戶的認可。因此,應從鋼材使用部門的“終端”著手,促進解決軋鋼產品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即通過鋼材應用技術的研發,促進資源環境友好鋼材,如細晶粒鋼、熱軋薄與超薄帶鋼等的應用,快速進入市場,促進用鋼部門少用鋼、用好鋼,而非僅僅推銷鋼材。
7精細操作技術和“輔助”技術
保證高端和頂級產品低成本、高效化生產和質量,離不開精細的操作技術。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嚴格,因此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已經發展到時“細節”競爭,如超標準的高均勻性、高一致性的階段,精細操作技術尤為重要。精細操作是長期生產經驗的積累,例如,高壓水除鱗噴嘴調節技術、薄規格帶鋼的板形控制、穿帶技術、熱鍍鋅產品表面粗糙度控制技術等。此外,相關的競爭還包括與鋼材生產無直接關系的“輔助”技術,如冷軋板卷運輸的保證技術等,國外一些先進鋼鐵企業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關注細節、一絲不茍的操作需要高素質的操作人員。為此,在加強職工技術培訓、提高職工技術水平的同時,為應對今后的競爭、尤其是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進行非技術內容的培訓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了。

蘇公網安備 32020602000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