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屬的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重集團”)在其特鋼事業部取得一項重大技術突破:成功開發出氮含量超過0.85%的高氮無磁奧氏體不銹鋼,實現了在常壓條件下穩定生產該類高端材料。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在常壓熔煉高氮不銹鋼領域的技術空白,更突破了全球范圍內高氮合金工程化冶煉的技術瓶頸。
高氮無磁奧氏體不銹鋼是一種高技術含量的特種鋼材,其核心難點在于如何在冶煉過程中有效固溶高含量的氮元素,并保持材料性能的穩定性。長期以來,高氮不銹鋼的生產通常依賴高壓設備,以維持氮在熔體中的高溶解度,但此類工藝成本高、安全性低,且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
北重集團特鋼事業部通過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展開深度合作,聯合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研發團隊創新冶煉工藝,在無需高壓設備的常壓環境下,成功將氮含量穩定控制在0.85%以上,實現了以廉價的氮元素替代貴金屬鎳元素的技術路徑。這不僅大幅降低了原材料成本,還顯著提高了生產安全性和效率,使工業化量產成為可能。
據技術報告顯示,此次開發的高氮無磁不銹鋼在多項性能指標上表現優異。其強度遠高于傳統304、316等奧氏體不銹鋼,同時在極端環境下——如海水、酸性介質中——仍表現出卓越的耐腐蝕性能。該材料還具備良好的冷變形能力,在經歷大幅冷加工后,強度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仍能保持較高韌性,避免了傳統高強鋼常見的脆性問題。
這些特性使其非常適用于對材料要求極為嚴苛的領域。該鋼種可軋制為板、管、棒等多種形態,廣泛應用于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化工壓力容器、能源傳輸系統等高端制造場景。
這一技術成果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在成本方面,用氮替代鎳降低了對稀缺資源的依賴。目前鎳價受國際市場和供應鏈影響較大,而氮氣資源豐富且價格穩定,可使材料成本降低20%以上。常壓冶煉也避免了高昂的高壓設備投資與維護費用,整體制造流程更加精簡高效。
另一方面,該材料因其優異的耐磨與耐腐蝕性能,可大幅延長設備服役周期,為下游用戶減少停機維護與部件更換頻率,實現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
在發展層面,高氮無磁不銹鋼的成功開發是我國高端材料領域實現“國產替代”的重要一步。長期以來,高端特種不銹鋼仍部分依賴進口,尤其在海洋裝備、艦船制造、核電等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中,材料自主可控至關重要。該技術有望幫助國內企業擺脫外部制約,推動關鍵材料的本土化供應體系建立。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科技帶頭人、北重集團該項目負責人胡永平表示,該項技術突破不僅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服務于國家“海洋強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具體實踐。高氮不銹鋼技術有望推動形成以新材料為核心的產業鏈集群,帶動從冶煉、加工到裝備制造的整體升級,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北重集團已著手推進該產品的產業化應用,并與多家船舶制造、化工能源企業展開合作試點。未來,隨著相關技術的進一步優化與推廣,中國有望在全球高氮不銹鋼高端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蘇公網安備 32020602000764號